从库哈斯带领OMA团队首次将央视新大楼的方案呈现在世人面前,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其间,国内外建筑界对这个巨大摩天楼产生了空前的兴趣。争议声四起:关于造价、关于结构安全、关于人员安全、关于“殖民建筑”,猜测和波折连连:从CBD迁走异地兴建、OMA已经停止工作等等,以至于有人拍手称快:央视大楼要搁浅。
如今,在原址之上,这个庞然大物终将出现。
在周日举行的四国使馆酒会上,OMA合伙人奥雷·舍仁和CCTV新大楼项目经理姚东梅接受了本报专访,他们表示,尽管围绕CCTV大楼的争议一直不断,但是他们的设计工作并没有停止过,并且,可以在这个时候告诉大家,从方案到初步设计进展顺利,施工图工作已经开始,开工条件已经具备。
结构是否安全?
奥雷·舍仁表示,2004年1月7日CCTV大楼的设计通过了由13位中国顶级结构专家组成的评审,建筑设计的安全问题就已经解决。在整个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作为结构顾问奥雅纳的工程师以及中方的工程师及专家共同探讨并设定了针对这幢大楼的结构设计标准。大楼是空间网状筒体结构,结构的菱形网格同时形成幕墙的建筑表面图案,奥雅纳结构设计师与OMA建筑师一起研究了整个大楼外表皮受力的情况,分析以后,决定根据大楼受力不同来设置结构杆件,哪个地方受力比较小,就把这个杆件拆除,哪个地方受力比较大,就增加杆件。最终建筑外表的图案有点非理性,但是实际上它真实表现了受力状况。
追求造型是否成为制约功能的障碍?
一度有人这样抨击CCTV新大楼,脚下脱离的两个塔楼在空中扭转相交,构成了制约媒体大楼应有合理功能的壁垒。就这一点,他们解释说,大楼的灵魂实际上是一个环线的设计,这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要保持和贯彻的。环线连通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两个L形,一个在地面,一个不可见,6米高的平台以及地下三层是演播室集中的地方,央视运转所需的节目制作、直播、办公等功能因环路的存在而联系在一起,就像人的身体,手脑连通,所以,大楼的形体和功能有着恰当的关系。
大楼里万人疏散是否存在隐患?
那个巨大的空中L形,想象中总会让人担心,上万人在里面上上下下,如果遇到火灾之类的险情,疏散会不会成为大问题。对此,奥雷·舍仁解释说,相比同样面积的摩天楼,这样的环形连通设计要比一个塔楼或双塔更利于疏散,在每一个位置的人,都有更灵活的疏散方向,如果是单独塔楼,某层出现火情,其上的人就很难到达地面,而环路提供了两个方向到达地面的可能性。
CBD未来,最可怕的拥堵地段
摩天楼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对那个地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交通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有关专家多次强调,CBD的建筑密度过高,导致交通压力超负荷,央视大楼的进入势必导致更紧张的状态出现。CBD里这样炙手可热的空地不会闲着,似乎也更不可能还给市民做休闲空间,也许会被另外的开发项目占据。应该说,央视落脚在哪里,决定权与建筑师无关,但建筑师接受任务之后,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与周边环境协调的问题,尤其是解决交通问题。
据两位建筑师介绍,针对央视进驻,包括业主、建筑师以及规划部门在内的各个方面一直在探讨如何让交通得到合理组织。国贸桥一带的拥堵现象会通过将来地铁的建造及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得以解决,央视大楼与地铁直接连通,将来大部分员工可以利用地铁上下班。如果央视所在的这块地交给开发商,地段容积率会更高,交通压力会更大。
无奈的争论
因为知道反对声很多,库哈斯曾在去年特意站出来讲解CCTV新大楼方案。这位桀骜不驯的建筑师这样解释看上去奇特的建筑造型:“通常的摩天楼将塔楼置于广场上,这种空间遍布全球,其空虚感构成了都市生活毫无创造力的讽刺画面。而将几栋建筑物合成一座较大的整体,是塑造未来都市生活环境的全新方式,此时摩天楼不再是巨大的城市寄生虫。”并且他说,中国的建筑界有两种人比较可怕:年老的保守派和年轻的怀疑派,这让建筑的气氛不那么正常。
在1995年的一本库哈斯关于中国建筑的著作中,他曾说道,中国建筑师将来是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压力导致中国建筑师的工作环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职业建筑师被大量的任务压迫着,学术界经常发表对城市现有建筑失望的讲话,但二者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政府能够决定建筑的很多事,问题也因此而来。
城市和建筑的问题,被外来者看个一清二楚,错位的事情一直在发生,总是在某某建筑定下来之后才听到迟来的争论,解决这种错位,是别人帮不了的事情。主动地适度地接受新的建筑,恰恰是快速发展的城市自身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期待政府、城市管理者、专家、建筑师有朝一日能够多位一体。
央视新大楼位置:东西南北分别被东三环、金台西路、光华路和朝阳路环绕。(赵晓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