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隔音问题
许多住户在搬进美观宽敞的新居后,心情格外喜悦,却没料到,迎头遇见噪音干扰问题。有位业主告诉记者,他甚至能听到隔壁邻居打喷嚏的声音。另有一位单身女业主的情况更令人可笑,她说,一天夜里,梦中醒来的她隐约听到屋内有男人说话的声音,惊恐不已,细听之下,却原来是隔壁邻居家在播放电视剧。以上两位业主家的隔音状况都不理想。目前,一些开发商开始选用轻质隔墙,虽然减轻了墙体重量,却降低了隔音效果。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墙体中间填充隔音材料,这无疑会使开发商增大建筑成本。隔音效果是与墙体的厚度成正比的,户内的居室隔墙厚度应在80至90毫米以上。门与窗的隔音效果也不应忽视,特别是位于交通干道附近的住宅。锦绣大地公寓的居室门参照了冰箱门的密封标准,双层玻璃窗之间填充了惰性气体氩。但这样的楼盘目前还不多。
注意保暖问题
我国的建筑能耗状况比发达国家大三倍以上,这是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的,住宅的保暖问题理应引起购房者的关注。目前,一些楼盘还在采用落后的外墙内保温技术,其保温层极易在装修中遭到破坏,而且,由于户内梁柱与墙体错综复杂,也会使保温层多处断裂,影响保温效果。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远洋天地的外保温层从丹麦引进,其硬度与水泥相当。影响保温效果的还有窗户,铸铁窗早已被淘汰,铝合金窗虽然美观耐用,但导热系数太高,比较理想的保温型窗户是塑钢窗。一些优质塑钢窗还采用了断桥型材,使保温效果更好。
注意供水问题
城市居民日常饮用的是自来水,也许正因为自来水的方便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购房者在选房时应该特别关注楼盘的供水问题。眼下,许多楼盘纷纷进行供水革命,采取双路供水,或采用进口供水管路,或配备中水处理系统等等,各种做法十分引人。的确,以往的传统供水方式已经落后,许多旧小区供水管道已经老化,跑冒滴漏的现象时有发生,况且,管道内多年来积存的杂物很多,污染了水质,不利健康。许多新楼盘采用的是先进的铜水管,确保了水质不受污染。目前许多楼盘下水管道还采用了消音装置,使人们告别了因废水冲击管道而造成的噪音污染。其实,目前,许多楼盘采用的直饮水入户的做法很好,造价并不高,希望能引起购房人的关注。另有些生态型楼盘采用了中水处理技术,使生活污水和雨水经处理后,二次利用,既可浇灌草坪也可冲洗马桶。这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做法。也许再过若干年,没有24小时热水、直饮水与中水处理系统的楼盘就要落后了。
注意电梯问题
目前,很多高层塔楼只设两部电梯,其中一部电梯还时时处于备用状态。全楼两百多户家庭的纵向交通很不顺畅,候梯时间往往长达十几分钟。专家指出每部电梯的最大乘载量不应超过60户家庭,因而,高层塔楼至少应配备三四部电梯。南城某楼盘还特别配置了一部超大型电梯,便于业主搬家时使用,同时也便于担架进出,为病残人士提供了方便。购房者选房时还应注意,卧室不能紧邻电梯井,否则,电梯运行的噪音会使业主日夜不宁。
抵押房慎出售
某些开发商在楼盘进入准现房之后,推广力度需加大,销售力度需加强,资金需求量也相应加大,开发商为了取得银行贷款,往往将楼盘作为抵押,然后再对购房者隐瞒实情,继续销售抵押房。这种做法的后果十分恶劣。一旦楼盘后期出现烂尾,银行追偿债务,往往将住宅拍卖,这时,购房人便会两手空空。以往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与抵押房的情况相类似的是,还有一些涉案房产,产权纠葛不清,按说这样的楼盘应禁止发售,但开发商为套取现金,往往欺上瞒下,然后酿成纠纷。有一位业主所购的住房便属于抵押房,虽入住多年,但始终办不下来产权证。明明是开发商拖欠银行贷款,反倒害了业主受牵连。
面积缩水应杜绝
从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看,关于面积缩水方面的投诉有增无减。其实,面积缩水问题不是不能杜绝的,关键在于开发商的责任心与工程控制能力。大连万达多年前便向社会公开承诺“面积短缺,缺一赔三”,由其开发的楼盘,面积误差被严格控制在1%以下。去年,福建省出台有关规定,商品房面积误差须控制在1%之内。外省企业能做好的事情,北京开发商没有道理做不好。从已经发生的面积纠纷案例来看,既存在开发商有意欺诈,加大公摊面积的行为,也有开发商工程管理与控制能力太差的原因。专家指出,其实,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下,将面积误差控制在1%以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投资回报计划当禁止
许多开发商为吸引买家,迫切地推出投资回报计划,声称自家开发的楼盘在今后若干年内可为消费者返还10%至30%的投资回报。其实,建设部出台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已对投资回报行为明令禁止,当然,此处特指的是期房。开发商应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在竞争中以品质求胜,以信誉求胜,不该盲目策动所谓的投资回报计划或者返本销售等噱头,其结果是搬起石头来砸了自己的脚。
虚假广告须清理
广告是开发商惯常使用的重要的推广手段,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一些不法开发商在广告中夸大其辞,无中生有,坑骗消费者。令消费者更加气愤的是,虚假广告并不能对开发商构成有效制约,受到虚假广告欺骗的消费者不能就此打赢官司,因为广告还不具备法律效应。某位业主称,在购房前,楼盘的广告画面中显示,我的窗前是一片绿地,然而入住之后,绿地却变成了停车场。消费者依法申诉,最终却未能打赢这场官司。我们忠告开发商,别拿虚假广告蒙人,以免引火烧身,毁坏品牌。
别拿车程当路程
许多代理销售人员在向消费者推荐楼盘时,往往宣称“本楼盘距某某商务区仅5分钟车程”,或者“本楼盘距某某公园仅10分钟车程”等。以上说法均不严谨,北京目前的交通拥堵状况相当严重,除非是在午夜时分,否则你很难如销售人员说的那样,在5至10分钟内达到指定区域。许多代理销售人员的岗位变动性很大,今天销售甲楼盘,明天又跑去销售乙楼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自律意识较差。
别拿起价蒙骗人
有些楼盘明明价格很高,却标注一个相当低的起价来吸引购房者,这样低价格的房屋往往仅有一两套而已,而且多是整个项目中最糟糕的一两套。更为有意思的是,每当购房人问到起价房时,代理商往往煞有介事地说:刚刚卖完。更为可气的是,有位购房人执意要购买起价房,代理商竟然将地下室介绍给购房人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业内人士指出,楼盘起价大多是噱头,当不得真。
别对买家瞎承诺
代理商应遵循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既要对开发商负责,也要对购房人负责,绝不能欺上瞒下。有些代理销售人员为了促进销售,不惜编织谎言,明明社区会所收费却说不收费,明明绿化率很低却说很高,明明电梯是国产品牌却说是进口的。欺骗了购房人一时,却终究酿成了祸根,许多物业纠纷由此而引发。代理商瞎承诺的后果也把开发商置于是非之地。
别拿样板间骗人
样板间往往成为开发商与代理商下大功夫精雕细琢的空间,利用灯光等装饰效果给消费者营造一个虚幻的空间。有些开发商,往往不惜工本花大价钱聘请大牌设计师,选用高档豪华的进口材料,使样板间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对于普通购房人而言,这绝对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更有甚者,竟有不法商人将样板间的面积放大,把家具的尺度缩小,从而使其显得很是宽敞。同时,又看不见暖气管道等影响视觉美感的杂物。然后,代理销售人员会指着样板间对客户说:看,这就是您未来的家。因此,购房人一定要当心。
无证楼盘禁止参展
以往举办的多次房展会中,都潜藏着一些无证楼盘灰暗的身影,他们鱼目混珠,照样销售不误,收取客户定金,须知,这是国家明文禁止的。办展者往往为了中饱私囊而失去了职业道德。这样的现象应当严厉禁止。办展者在招展之初就应认真查验楼盘的“五证”是否齐全,参展楼盘是否存在产权纠纷,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净化房展会空间。同时,还应要求所有参展楼盘在醒目位置悬挂出项目“五证”,以便购房人一目了然,心中有底。上海的办展者早已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受到同行的称赞。
成交数字勿谎报
几年来,房展会的次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密,规模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烈,同时另外一个现象也在引起我们的注意,房展会的成交数据越来越高,甚至几天的展会过程中,成交额度已逾十几亿元以上。某些楼盘更是爆出成交上百套的天文数字。其实,业内人士对此均心照不宣,展会上的成交数字飘渺如烟,毫无根由,纯属商业炒作,只是哄骗了善良的消费者。展会上的成交数字如同大跃进时期的粮食产量,你高我更高,反正吹牛不上税。若果真如此,北京市只需多搞几次房展会,一年的楼市成交量突破数千万平方米不成问题。其实,展会上不搞销售排行榜也罢。买房毕竟不像买菜,消费者当然是三思而后行,发展商的目的主要在于展示形象,宣传品牌,至于能否当场成交从来不敢奢求。
取缔非法小广告
以往的历次房展会中,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总有一些“地下游击队”窜到购房人身边强拉硬拽,或者散发小广告,严重干扰了展会秩序,破坏展会环境。办展者应加强对这股“地下游击队”的打击力度,增派保安人员,抓住一个治理一个,同时还应增派保洁人员,及时清理会场内随处散落的小广告。以往的房展会曾多次出现小广告俯拾皆是、满地狼藉的局面。取缔小广告,是确保展会秩序的必要前提。
展会不是越大越好
眼下房地产业已进入专业化发展时期,房展会也该顺应这种潮流,在专业性和服务性上下功夫。目前,北京缺乏的恰恰是专业性很强的房展会,现在的房展会片面求大求全,参展楼盘越来越多,展示面积越来越大,以至人满为患,展会里面乱哄哄的,如同大车店。办展者应考虑将不同类型的楼盘区分开来,比如低价位楼盘展示会,比如商务楼宇展示会,针对不同的客户层开展专业化服务。这样做的结果当然会使办展者的收益降低,似乎也不及综合类房展会人气足,但很可能是市场更需要的。已有许多开发商反映,有些大而全的房展会效果并不好,往往使购房人眼花缭乱,单个楼盘的优点反倒不易被发现。杨哲彬